時間:11月17、18日 10:40、12:00、14:40、16:00
地點:國家戲劇院
劇場是一個讓夢成真的魔幻世界,化虛擬為真實,實現不可能的想像。歡迎加入這次的超現實旅程,您可以瞧見國家戲劇院將變成一個創造力十足的樂園。《巧克力之夢》由河床劇團規劃製作,多位台灣優秀的藝術家們主導這個創造之旅:導演郭文泰、作曲柯智豪、影像設計蘇匯宇、新媒體設計戴嘉明、舞台設計何采柔、燈光設計江佶洋及世新合唱團等;更有歌手、會跳舞的胡蘿蔔、魔術師及雜技藝術家一同帶給大家意想不到的視覺饗宴。《巧克力之夢》開啟了一扇被遺忘的門,讓我們回到「也許可以….」的魔幻可能性。
購票去
- Nov 15 Thu 2012 15:45
《巧克力之夢》即將上檔
- Aug 09 Thu 2012 15:11
《典藏.今藝術》報導 : 無人知曉的對語 -- 2012第二屆「開房間」戲劇節
文|林怡秀
轉載自2012年8月號《典藏.今藝術》239期
甫獲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肯定的「開房間」戲劇節,上月中於台北市的旅館展開第二屆演出,本次保持著戲劇節的原有架構:四齣各28場,每場僅有一名觀眾的「獨角」戲。本次的四名導演除了戲劇節發想者、亦為河床劇團總監郭文泰,另有自荷蘭歸國的視覺藝術家顏亦慈、旅日劇場藝術家李建隆、舞者暨編舞家周書毅,以不同視角為本次戲劇節帶來更富彈性與感官探測的實驗空間。
《外人》攝影/顏培倫
《周先生的最後一天》 攝影/范峻銘
局內與局外
因為「開房間」的特殊演出形態,「觀眾」成為導演們最需費心的一環,在顏亦慈的《外人》中,「觀眾」的位置被謹慎思考著,甚至可說是被獨立出來的角色。因為本身的歐洲經驗與視覺藝術背景,顏亦慈在參與表演藝術團體時,經常覺得自己像是以觀眾或觀察者的角色在進入團隊,而劇場中即使是局內人也都還是具有某種好奇與距離,何況是原本就帶有距離觀看的局外人,因此對「觀眾」的思考:「誰在看、誰被看、誰在做什麼」即成為本劇的基本概念。《外人》的房間被設定成如一座溫室,帶有距離感與奇異氛圍的空間,夾在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壓克力板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的隔閡,一道我們始終無法直接觸及他人的薄膜。顏亦慈利用旅館「臨時性空間」的特質,以物理方式凸顯這種隔閡感,強調出「觀眾」角色(甚至在生活中的人際關係)的局外性,雖然演員對著觀眾談論自己真實的生命經驗,成為一個自我暴露的人,但彼此之間的間隔其實依然存在,空間充斥著狀似徒勞的親密感,不過觀眾與演員間卻透過薄膜般的中介,以眼神、語言交流、彼此餵養。 李建隆《梔子花與馬》則採用完全不同的策略,因為完全不需考慮票房,他便開始思考如何為一個人做戲,以最好的東西交給唯一的觀眾,他以「服務」的角度做為最初的想像,利用留日的經驗創造出一套儀式。本劇由真實現場(觀眾所處的旅館空間)開始,藉由旅館空間的配置層層進入到夢境般的環境,李建隆在此並未給定演員台詞,僅有大方向的指示,使得這場「服務」皆來自演員自己構思後的安排,以服務一名上賓的態度,假借日本儀式讓觀眾進入極度放鬆、如心理療程般的體驗,後段轉向導演本身對敦煌壁畫的研究,引領出一段怒目金剛的舞蹈,藉以強力且近距離的舞蹈震動,驅逐觀眾心中對現實世界的憂慮與恐懼,最後由催眠程序的甦醒推回真實現場,僅留下一叢由夢境中帶出的禮物(梔子花仙子為客人插的花),留下不可見卻如梔子花般的淡雅餘香。
《入口》郭文泰
打開、打開、再打開
本次以專業編舞者身分加入「開房間」戲劇節的周書毅,自導自演《周先生的最後一天》,他將一個「人」生活的日常質感帶入旅館房間,房間中放置許多傳記或是某個人生平最後錄下的音樂CD,以傳記式的方式呈現出45分鐘的戲劇,牆上貼滿使用過但沒有書寫文字的空白紙張,這是他認為在一本傳記中無法被書寫與承載的生命內容。這個房間如同一本打開的日記,郭文泰則形容這些紙張在空氣的流動吹撫下,整個空間也像是在跳舞。周書毅回到「房間」的本質去思考人生的盡頭會是什麼樣子?一個舞者的最後一天是什麼樣的?會在房間裡嗎?肌肉和骨頭是否已經無力動作?他試圖以自己的身體表達一生的最後一刻,演出前就開始與觀眾以e-mail聯繫,問他們「最近在聽什麼歌?睡前在做什麼?如果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,你會準備什麼、會去哪裡?」這也使得觀眾的來訪,像是去拜訪一個久未見面、已經開始產生一點陌生感的友人。為了能更貼近真實,周書毅選擇獨自一人的演出,沒有技術人員,只有一對一的逐步與觀眾認識、靠近的距離。 不同於周書毅以個人為題的角度,繼第一屆充滿觸覺性的劇場實驗之後,郭文泰這次更大膽的重構旅館空間,設計出抽屜式的箱型空間,使觀眾先以物理的方式「進入」一齣戲的結構中,再使觀眾從架高夾層內開始觀賞一整齣戲,拉離地面的高度塑造出觀眾對劇中角色的全知觀點(omniscient)。雖然在電影或文學的口吻中,這類如上帝之眼般的位置應該是無所不知、理性冷靜如旁白般的角色,但在《入口》中觀眾的全知觀點卻是源自不穩定的感受,對緊接而來之事的無法預測,卻又像是俯視著真實人生,甚至觀看自身內裡的遊魂狀態,戲劇與空間也藉此一層一層打開。四位導演都以演員本身一部分的真實故事開始書寫,因為在如此特殊的觀看結構下,只有真實狀態才能經得起28次的重複檢視,觀眾也在此開始主動界定自己的角色,向演員「打開」自己。郭文泰認為「這是一個經驗,期望演員在過程中打開自己,暴露他們內在的感覺,如果要觀眾打開自己,演員要先自我打開,重要的不是人跟空間,而是人跟角色,最重要的是跟你自己的對話」。
《梔子花與馬》
- Jul 20 Fri 2012 12:40
觀演之間重新定義《第二屆「開房間」藝術節》
文:林乃文
出處:表演藝術評論台
刊登日期: 2012 年 07 月 19 日
製作:河床劇團
時間:2012/7/12~15
地點:台北市八方美學商旅
旅館房間原本是私密,洗澡、睡覺占據了大部分空間功能,當它變成了劇場—-劇場是公共空間,且一次又只准一個觀眾進入時,這就是「開房間」藝術節一個顛覆劇場慣例的基本構想。
在河床劇團藝術總監郭文泰的作品和他所策畫的藝術節中,「空間」向來是一至關緊要的元素。2003年在誠品敦南地下室的「一個舞台,四齣戲」,用同一個舞台,同樣的裝置,同樣的機關,看四個劇團四位導演如何各出奇招把戲「放」進去。去年起的「開房間」藝術節,則由創作者自行支配空間,各開一個房間,只開放一名觀眾,這小房間內的種種發生遂成為一種「獨一無二」的私密經驗。
我覺得郭文泰個人作品中原已潛藏「房間」的強烈象徵性:封閉的室內,類似日常生活空間,卻在不可思議處長出新空間,流動著超現實的詭異畫面,還有人類難以辨別動機的行為,與超慢速動作,造成一幅幅視覺風格強烈的超現實意象,這些挑戰觀者的心理慣性極限,這幾乎已成為郭文泰意象劇場的招牌形式。
- Jun 27 Wed 2012 20:39
第二屆「開房間」戲劇節之《入口》 簡介
- Jun 22 Fri 2012 19:21
第二屆「開房間」之《周先生的最後一天》簡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