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作者 / 孫得欽

 

觀看河床劇團的演出,向來都無法清爽乾淨地以一個安全的距離置身事外,即便事前打了強心針,進入他們的作品的瞬間仍然會忍不住心絞痛,特別是「開房間」系列,當演員直坦坦地只凝視你一人的時候。至今年已是第三屆的「開房間」計劃,從旅館空間移至台北市立美術館,每個周末特別為10名觀眾各別演出兩個作品,分別是郭文泰《沒有人會受傷》與何采柔《四季》,雖只有短短20分鐘還是有足以令人失神與失語的力道。
 
如果行為藝術家瑪莉娜的《The Artist Is Present》是透過凝視她而讓觀者看見自己,那麼我們不知道凝視開房間,你究竟會看到什麼。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片混亂躲不了,把慣習與邊界砍掉重練大概就是這種恐怖驚人的感覺。以下MOT/TIMES特別專訪到河床劇團的靈魂人物郭文泰,讓我們來聽聽他怎麼說。
「我想進去你,且留在裡面。」
 
沿著房間裡的樓梯走上去,打開一扇小門,像籠子的小小隔間裡,坐著一名玩偶般的甜美女孩。她在素描本上寫下這個句子,展示在你眼前。這是2012年開房間戲劇節中,郭文泰的作品《入口》中的一幕。
第一屆「開房間戲劇節」主視覺。(Photo credit:河床劇團)

這個場景、這個句子幾乎就是河床劇團作品的寫照。將你引進私密的空間,神秘、陰性的氣氛,隱晦的情慾與暴力,然而表面看起來幾乎是甜美的、童話的,像刀鋒流下紅色的蜜。河床的作品沒有線性的結構,基本上不使用語言(偶爾在歌詞或紙面上傳遞一些提示性的字句),僅以音樂、場景、道具、動作的組合來發展表演。每次河床演出後的座談,總有觀眾問及「理解」的問題,導演郭文泰從不解釋他的作品,透過意象、符號傳達既定的、可言說的訊息不是他的目的,他會說的是,「希望觀眾看完表演,走出劇場時,會覺得世界有點不一樣。」這個「不一樣」,就來自「留在你裡面」的東西。
 
來自美國的郭文泰1992 年首次來到台灣學習中國戲曲,原本以為只會停留9個月,此後再也不會踏上這個國家,但台北的藝術團體以及充滿活力的文化讓他愛上這個地方。談到紮根於台灣的原因,他說:「我有時會將台北比喻成彼得潘的『夢幻島』,因為這裡的人不會變老。」幾年後他再次回來,1998 年成立台灣的河床劇團,為本地注入獨特的劇場風格,此後持續推出新作品,直至今日。

 

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專訪_河床劇團【「開房間」戲劇節】

  

 

2011 年舉辦第一屆《開房間》戲劇節,大膽扭轉了劇場空間,在旅館房間演出,一次只限一名觀眾進場,這個毫無經濟效益但令人迷醉的構想再次為台灣劇場造成旋風。2013 年更獲邀進駐台北美術館,根據《開房間》的概念在美術館內演出。本次由郭文泰和藝術家何采柔分別推出10分鐘的作品,配合美術館的空間,作品場景平日開放為靜態展覽,週末則甦醒過來,在裡面進行表演。
 
河床的作品,無論場地大小、觀眾人數多寡,一直都讓人有種「專為你演出」的感受,因為這些作品是那麼私密,那麼仰賴個人化的解讀,像是你自己作的一場夢。《開房間》的嘗試,正好具體實現了這種感受。在這樣的形式中,總體劇場的觀念可以更進一步實現,觀眾不再只是「看」,而必須親自用身體「進入」那個世界,就連一般舞台難以動用的嗅覺、觸覺、味覺……,在此也都成為可能;當演出的規模縮到如此之小,反而成為劇場的極限運動。

2013 開房間計劃,何采柔作品《四季》,於「真真─當代超常經驗展」展出。(Photo credit:河床劇團)

另一方面,也巔覆了演員與觀眾的關係,觀眾失去了黑暗的保護,一個人走入未知的情境,被迫提高警覺性與注意力;演員亦失去了舞台與燈光的領土,必須與每一個進場的觀眾直接對視,並回應即時的互動,一舉一動都無從閃躲。

我邀請兩位演員分享他們在《開房間》演出的經驗,薛儁豪表示,「我還蠻享受這樣子的親密關係,我們在這短短的演出時光像是交換了一些秘密,沒有甚麼沉重的負擔,反而獲得了某種程度的釋放」,其中就有個觀眾十分在意劇中某個動作,甚至試圖阻止戲的進行,幸而劇組反應得當,還是順利完成演出;Kimi 則說「我需要讓觀眾跟著我的腳步和節奏(也就是戲的節奏),再帶他進入到房間內。然而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,這就是有挑戰性的地方,我要想辦法讓觀眾看見我的第一眼時不要害怕,同時要試著幫他轉化,丟掉外面城市快速的節奏或紛擾。」她碰到的特殊情況,則是一位觀眾走進房間後,不斷說著她好怕黑,而演員必須設法幫助她進入另一個世界,看完表演。


針對郭文泰風格特殊的作品,我也請他們談談排演的經驗,薛儁豪認為,「與其說『進入角色』,如何『走進導演所創造出的世界』更令我覺得貼切,在無語言的情況之下,我們在『對話』的除了演員之間,更多時候我們需要去跟這個空間交流。……與河床合作的經驗,讓我對於寫實表演有了另一番的體悟、學習,因為河床對於演員活在『當下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」;Kimi 則表示,「我知道自己在與觀眾分享我的情感,而我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直流動變化的。進入角色對我來說,就是在當下,我感受著觀眾和我自己,身處在這個空間,這個世界,和觀眾分享一切。」開始排練時,最令她驚訝的是,導演要他們「不要演戲!」後來在過程中才漸漸體會到「真實的情感,是不需要偽裝成任何人。」

 

2012年以安東尼‧亞陶出發的作品《美麗的殘酷》。(Photo credit:河床劇團)

「理解」是我們接收世界上的訊息,進行編碼,轉換為認知的過程,這個過程主要經由頭腦、理智來進行;但意象劇場與觀眾的連結,並不經由這樣的路徑建立,而是通過你的眼睛、耳朵,甚至味蕾、皮膚、毛細孔,進入你的體內,直接調動你的心。他們提出了很多類似謎題的東西,但目的並不是要人去解答,那每一瞬間的暗示,每個動作激起的疑惑、恐懼、慾望、傷慟,那過程的共鳴才是目的。河床的作品有許多類似魔術的段落,但終究不會是魔術,關鍵在於它帶來的驚奇不是為了炫耀奇觀,而是要以全新的經驗打開你的感官,讓你無從防備。而最令人難忘的,是那些看似無序的結構、不可解的動作,都那麼不可思議地緊勾住你的情感、回憶……。

 

 

2013 開房間計劃,郭文泰作品《不會有人受傷》。(Photo credit:河床劇團)

河床劇團至今成軍15年,他們的每個作品都集結了各領域的優秀藝術家合作完成,郭文泰談到今年想要邀請所有河床的好友,一起慶祝15歲生日,他說:「曾經為我們的演出奉獻心力的朋友太多了,那可需要一個超大的餐廳!」 

編輯/張慧慧

 

(轉載自:MOT/TIMES線上誌

 http://www.mottimes.com/cht/interview_detail.php?serial=165 )

 

arrow
arrow

    riverb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