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個百里廳的空間,從入口的甬道,到進場之後的演出舞台和觀眾席,簡直全部都被重新改裝過了,就像重新室內裝璜過一樣,在甬道裡,所有的觀眾還得將鞋子脫掉,擺放整齊,進入甬道之後,豁然開朗,向左走,選定好自己的觀眾席位,坐下,眼睛望著全手工打造起來的表演舞台,舞台的整體色調依舊是河床劇團歷來作品經常可見的褐色、墨綠、土黃、咖啡色等,舞台兩側的台板分別向左右方向彎曲,整個舞台看起來有點像是個放大了好幾倍的眼睛,深邃的昏暗色調,看似沉穩,卻又帶有某種神秘蠢動的氛圍,按照觀賞河床劇團過去作品的經驗,心裡已經準備好,看看這次該團又要玩什麼劇場幻術與魔法。

劇情、故事、角色、主題、語言等,這些古典的戲劇元素,在河床劇團的作品裡頭,突顯性與辨識度一直都不是太高,我們充其量就是來看每一次該團所創造出來的舞台空間,以及在該空間裡,演員和舞台機關又變化出哪些魔幻寫實或超現實的視覺效果,我覺得該團的舞台很像多寶格,常常在一些觀眾不經意的地方,會出現一些奇特有趣的舞台裝置,時有新意與驚奇。

該團至今已經邁入第十二年(1998年創團),創作量還不少,並形成了某些經常出現的舞台視覺語言,像是演員戴上超大的包覆型面具頭套、用漏斗和管子將流質的食物或飲料灌入演員口中、演員無任何展現情緒的表情、演員動作維持某種速度的慢動作、演員的服裝有一種美國鄉村的平民風格、緩慢與暴力並陳的舞台張力……等,有時還會覺得,每一次作品的標題並不重要,但每次的作品總和形成該團的劇場美學內容與風格,與其它任何臺灣當代的劇團相比,品牌的辨識度很高,雖然許多看戲經驗豐富的觀眾對於河床劇團的作品最常講的一句話:「就是那樣啊,和之前的沒有太大的不同」,但這就是該團的最大特色之一,我甚至認為該團的作品更像傳統戲曲百演不衰的折子戲一樣,雖然每次的演出程序都差不多,但是每次的演出、每代的演員都會賦予其一點一滴的新意與生命,歷久彌新,也許觀察河床劇團的作品,得採取這樣的角度,而不是永遠都要求劇團每次都要進行很大輻度的全新創作。

看到前臨界點劇象錄創團核心團員詹慧玲也參與了這次《Electric X!》,有趣的是,過去演慣了表現力豐富的劇場作品,這次卻被導演郭文泰要求不要有表情和情緒的低限表演,我幾乎可以從作品中看到這裡頭的有趣張力;另外,和黃婕菲合作演出河床劇團作品多次鍾莉美,這次也要重新適應沒有黃婕菲的舞台,重新和其他演員碰撞出不一樣的表演火花;諸如此類,我想這些就是河床劇團「一點一滴的新意與生命」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verb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